永利集团88304官网的前身是原洛阳工学院机械设计(汽车)工程系。1952年,建校初期,学校设置拖拉机工程专业。1958年,学校设立机械系。曾用名农机系,农业机械系,机械设计工程系,汽车工程系。2002年永利集团88304官网成立后,组建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2013年更名为永利集团88304官网。学院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学院现有教职工112人,其中专任教师106人,教授15人,副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8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海外博士后引才专项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中原英才引才计划入选者4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5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现有本学生1800余人,硕、博士生300余人。
学院现有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交通运输、智能车辆工程、智能运输工程5个本科专业,在河南省首届专业评估中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分别排名第一、第二和第三。车辆工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车辆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为省一流本科专业;智能车辆工程专业为新型交叉学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各类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项。
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与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方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交通运输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智能电动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低速电动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能源动力装置节能与污染物控制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内燃机节能与低排放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风光热储智慧能源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高速大功率内燃机工程研究中心(共建)、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共建)、河南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器产业研究院(共建)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11个;建有河南省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约6000平方米,仪器设备1075台(套),总价值8000余万元。学院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单位;全国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车辆工程专业教材编委会委员;河南省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单位、河南省机械工业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河南省制冷学会理事单位。
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6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①大马力拖拉机动力系统设计与控制,②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③智能电动汽车稳定性控制及路径规划,④先进动力技术,风⑤光热储智慧能源系统、⑥能源高效利用及新能源开发。
学院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学院围绕“双碳达标”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区域发展需求,联合中国一拖开展国机集团重大科技专项攻关,突破大功率动力换挡拖拉机、高效节能电驱动农机、非道路型柴油机等“卡脖子”关键技术;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让中国客车用上“中国脑”,成果落户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推宇通新能源客车国内销量第一;“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和环境治理”研究成果已转化为系列关键设备,入选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和高层次“河洛英才计划”;首次提出太阳能-电能联合驱动的混合工质喷射/压缩复合制冷机组,突破建筑节能领域低品位能源高效利用的瓶颈,开发特色农产品独有的冷链物流技术,促进制冷空调技术升级。坚持学术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创新相结合,聚集学科高层次人才,凝练出新能源汽车、智能农机装备、先进能源装备、智慧交通等学科方向,深度拓展学科学术优势,逐渐形成了校企融合共生的学科发展路线,解决能源动力、车辆与交通领域中智慧、节能与环保重要科学问题,为国家和河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学院重视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学院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5项,省级教学团队2个,获省级以上各类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5人次;获批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获批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河南省“零碳技术”课程群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各1个。
学院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院在“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研究方面取得领先水平,其中高建平教授团队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混合动力系统先进设计理论研究及整车控制技术开发”课题,项目总经费8502万元,其中国拨经费2825万元;徐立友教授团队主持的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新能源汽车结构材料工艺轻量化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项目经费8000万元,其中省财政经费1000万元。近5年,学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4项,国家自科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市厅级项目76项,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30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奖励19项,其中作为参与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编或参编出版全国统编教材7部,出版专著8部。发表SCI论文427篇,被三大索引收录270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77件,实用新型专利212件。
学院始终以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育目标,逐渐形成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三大赛为引擎,以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为两翼,以车学讲堂和学院科技创新基地为支撑,突出重点、兼顾所有,开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新格局。学院组建的“河洛风”赛车队是河南省第一支大学生赛车队,近万名各专业学生先后在赛车队进行学习和实践,参加十一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和四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获得“中国一汽 FSAE 年度综合奖”“最佳赛车表现奖”“最佳安全性大奖”“最佳设计外观奖”等十余项大奖。2017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成绩第二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年度二等奖;2018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成绩一等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年度二等奖;2019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一等奖、2019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全国季军、直线加速赛第一名;2021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全国季军等奖项。学生科研项目共计获批900余项,参与学生达10000余人次。学生项目共获得国家级奖项83项,省部级奖项127项。其中,“互联网+”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金奖1项),省级奖项27项;“挑战杯”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21项;“创青春”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4项。
学院与中国一拖、宇通客车、上汽、广汽、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城汽车、中国重汽、潍柴动力、玉柴集团、格力电器、奥克斯集团、中国平安等60余家国内著名企业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0%以上,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5%以上。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清杰为代表的杰出校友,学院毕业生在国内各大车企、制冷行业、保险公司等企业位居中层及以上领导岗位的有400余人,学院毕业生以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强,赢得了行业的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